您现在的位置: 教师资格证
考试攻略
备考经验

2025年教资备考看完这篇,幼儿教资笔试就稳了…

2025-02-15 17:20:56 大牛教育
添加顾问 立领优惠

距离教资考试仅剩20多天,但该学的还是一点没学?再这么浑浑噩噩下去,就真的要和红本本失之交臂了!先别急着放弃,了幼儿保教必背主观题,记得先收藏再背诵哦!

幼儿的心理特点(1)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①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破涕为笑”现象)
②爱模仿。
③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2)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
①爱玩、会玩。
②思维具体形象。
(3)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①好学、好问。
②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③个性初具雏形。

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
(2)环境
(3)教育(学校教育)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各阶段的发展任务分别为:
婴儿期(0~2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
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
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老年期(50岁之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

格塞尔的成熟优势论格塞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根据自己发明的一种学习装置“斯金纳箱”所做的经典实验提出强化理论。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增强反应概率,负强化是通过终止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惩罚是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概率的下降。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提倡强化的积极作用。斯金纳还重视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行为矫正和程序教学即是对该理论的应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所谓观察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幼儿观察力的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持续的时间
(3)观察的系统性
(4)观察的概括性

幼儿想象的特点1.幼儿的无意想象占优势,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幼儿想象的无意性表现在幼儿的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常常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2.儿童想象的再造成分很大,创造性成分很小。
3.幼儿的想象常常脱离现实或与现实混淆。

幼儿注意的特点

(1)小班幼儿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明显占优势,新异、强烈以及活动多变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有意注意的水平有限,即使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一般也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
(2)中班幼儿
中班儿童注意的范围更加扩大。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游戏等)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注意。中班儿童的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无干扰的情况下,集中注意的时间可达10分钟左右。
(3)大班幼儿
大班儿童的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对于感兴趣的活动能集中注意更长的时间。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自觉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使之服从任务。注意集中的时间可延长到15分钟左右。

幼儿分类的发展

(1)不能分类
(2)依感知特点分类
(3)依生活情景分类
(4)依功用分类
(5)依概念分类

幼儿判断能力的发展(1)判断的形式逐渐间接化
(2)判断的依据逐渐客观化
(3)判断的论据逐渐明确化

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

(1)抽象概括性差。
(2)逻辑性差。
(3)自觉性差。

幼儿情绪的特点(1)易冲动性
(2)不稳定性
(3)外露性

幼儿情绪的发展(1)情绪的社会化。
(2)情绪的丰富化和深刻化。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幼儿积极情绪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2)成人的情绪自控
(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
(5)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反思法、自我说服法、想象法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

(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独立性的评价
(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3)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5)从只有评价没有依据发展到有依据的评价。

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

(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
(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
(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影响幼儿性格形成的因素

①遗传
②家庭
③幼儿园教育
④社会环境
⑤社会实践活动

幼儿的气质类型(1)胆汁质
行为表现:反应快,冲动时不可遏制,但情绪也容易平息;为人热情,但过于直率,易与人发生冲突,但有事后忘得快的特点。
(2)多血质
行为表现:反应快,活泼好动兴趣广泛,但兴趣和注意力容易转移;脾气温和,外向,情绪外露,好交际,对新环境适应快。
(3)黏液质
行为表现:情绪兴奋慢而弱,心境平稳,不易冲动,反应较慢,思维、语言及行为迟缓;沉着冷静,内向,自制能力和坚持性较强;有耐心,不易适应新环境;注意力不易转移。
(4)抑郁质
行为表现:感受性高,观察细腻,善于察觉常人不易注意的细微末节,反应慢;情绪的敏感性极高;多愁善感、敏感多疑,严重内向,极不善于交际;性格孤僻,为人处世谨慎,对挫折及困难易产生畏惧心理。

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

(1)对人反应无差别的阶段(出生~3个月):对所有人不加区别、无差别的反应;
(2)对人反应有差别的阶段(3~6个月):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从6~7个月起,儿童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开始怯生。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认识到她有自己的愿望,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能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

教养方式及其对幼儿的影响(一)民主型
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二)专制型
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无主动性,情绪不安,退缩;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三)放任型
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①早期亲子交往经验。
②儿童自身的特征。
③活动材料和活动的性质

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及帮助措施①两种交往困难儿童:被忽视型幼儿、被拒绝型幼儿。
②如何帮助交往困难儿童
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2)家庭日常的生活环境。
(3)移情。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备考顺利 通关成功

教师资格证报名预约短信提醒
友情提醒:大牛教育旨在为考生提供最新准确的考试信息,如有误差,请以权威部门信息为准,我们会尽力更新修正信息。感谢支持!部分资料由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供个人研究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
距离25年教资笔试考试还剩
0
1
4
考试辅导
报考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