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教师资格证
考试攻略
备考经验

两天搞定教资科二辨析题,不用啃书!

2025-02-22 11:03:18 大牛教育
添加顾问 立领优惠

教资笔试中,有一种题 独占32分 并且答错两个字就不得分 它就是中学辨析题! 难度较大,对知识考查的综合度极高 今天格格给大家更新的就是 教资必背56道辨析题 两天拿下!

  辨析题为中学学段考察题型,一共有4道,每道题8分,满分32分。 要求考生根据题干判定正误并给出理由,考查考生对知识点识记的准确性以及理解性。 注意一旦正误判定错误则该题不得分。

 辨析题答题格式

 1.回答正确或者错误 2.正确的重新抄一遍题干,错误的将题干否定后抄一遍 3.展开解释 4.教资必背56道中学辨析题


 1.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就是广义的教育。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因此,题干描述的是狭义的教育而非广义的教育。 故该说法错误。


 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社会发展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形成制约。 故该说法错误。 

3.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因此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故该说法正确。

 4.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同步的。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 故该说法错误。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 故该说法错误。

 6.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体现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宗旨与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等。题干中应该是生产力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而非政治经济制度。 故该说法错误。

 7.生产力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因此,题干中应该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故该说法错误。

 8.遗传具有可塑性。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肤色、体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而发生变化。 故该说法正确。

 9.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起决定作用。认为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是过分夸大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无视遗传、环境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故该说法错误。 

10.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美、劳。其中,德育是五育中的基础。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和基础(前提和支持)。 故该说法错误。

 11.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新课改背景下的全面发展是包括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的发展。首先,这几方面本身无法量化衡量,因此无法实现平均;其次,每一个方面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均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德育起定向作用,智育是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体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美育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帮助学生将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从而习得良好的学习和劳动态度与技能。因此,无法用平均发展来衡量全面发展。 故该说法错误。

 12.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的作用。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因为,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其中创造美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美育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的作用。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因此,题干中应该是“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到动力作用”。 故该说法错误。

 13.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各 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同时又必须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教育目的反映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 定性。因而不能将二者等同。 故该说法错误。

 14.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故该说法正确。

 15.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因此,题干中认为课程计划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错误的,应该是课程标准。 故该说法错误。 

16.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选修课程。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题干中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选修课程是错误的说法。 故该说法错误。

 17.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应是教学。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故该说法错误。 

18.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来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这是他们之间的区别。 故该说法错误。

 19.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教学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之外,还要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故该说法错误。

 20.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参考答案】该说法正确。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育目的的 实现也要通过教学来进行,因此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故该说法正确。

 2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引导性、认识的简捷性等。 故该说法正确。

 22.教学过程具有直接性。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间接性指主要以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世界。学生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教师传授给他们的,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间接的过程而非直接的过程。 故该说法错误。

 23.学生的学习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因此,学校教育只传授间接经验即可。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等。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学校教育的过程之中,既要传授间接经验,在传授过程中又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故该说法错误。 

24.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必须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具体来说,需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去展开:一方面,承认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即教师处于组织者的角色,对教学的方向和课堂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承认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即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参与到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教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尊重,二者互不冲突,不存在谁削弱谁这一问题。 故该说法错误。

 25.知识越多,品德水平越高。 【参考答案】 该说法错误。 知识越多,并不代表学生的品德水平越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教学中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 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故该说法错误。

 26.教学的中心环节就是备好课。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其中教师备好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好课的前提。而上课才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一堂课上得好与不好要通过上课来进行检验。因此,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上课,而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好课的前提。 故该说法错误。

 27.智力水平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学习动机、情绪、学习态度、智力、学习环境等,不能将其中某个单独因素作为学业成绩的决定性因素。例如,一个人有优良的智力因素,但是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那这个时候也不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因此,并非智力水平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故该说法错误。

28.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吸引,使我们不能清晰地认识事物。二者的差异在于注意的转移是根据任务要求主动转移,注意的分散是被无关事物吸引后进行的被动转移。所以,注意的转移不是注意的分散。 故该说法错误。 


明天更新剩余28题! 码住背,两天搞定辨析题! *继续加油,向着红本本冲鸭!!! — 你必通关 —


教师资格证报名预约短信提醒
友情提醒:大牛教育旨在为考生提供最新准确的考试信息,如有误差,请以权威部门信息为准,我们会尽力更新修正信息。感谢支持!部分资料由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供个人研究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
距离25年教资笔试考试还剩
0
1
3
考试辅导
报考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