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这5种自考生,真没必要自学→


Hey,大家好,牛小助参上!!自考虽叫自学考试,但不表示单靠自学就行。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各位同学的是:自学能省不少钱是真的,但大多数人自学考不过也是真的。如今,早已不是自学成才的时代! 下面将为大家举例 5类不建议自学 的考生,希望给一些参考!
1. 没规划,跟风随大流的
这类自考生在自考群体中,占比还是蛮高的。每年总有一两个月突发励志起来,看到周边朋友去考各种技能证书,自己也跟着去报名,别人报什么专业他就报啥专业。这一类考生喜欢自学,认为自己学能过,可当兴奋劲一过,教材不看了,题也不刷了,就连弃考的理由都找好了:下次再考吧。可预见的是,他们最终的结局是不考了,从此跟自考说拜拜。
实际上,考生如果一开始就愿意做出改变的话,是可以考到证的。随大流不可怕,自我放弃才是“病根”。你可以跟风报,不愿意报班也是可以的,但学习规划一定要做到位。现在已经不是随便翻翻书,凭三分热度备考,就能考到证书的时代了。这些年,自学考试变化太多了。要知道,自考这条赛道可是有多少人跟你竞争的。据数据统计,2025年1月冷门考期仅广州市就有4.6万人报考,这个数据在4月和10月势必会翻倍增长。
加油吧,真备考不下,就报班吧!
2. 心理能耗过高,极易焦虑的
这类考生如果选择自学会吃大苦,很可能在备考过程中遭受身体和心理双重打击。非常容易出现以下场景:一边学一边焦虑,一边想拿证一边想弃考,完美诠释什么叫左右脑互搏,什么叫折磨自己。更有甚者,在一个考期里,会出现持续性失眠,食欲减退等情况,完全打乱了自己的原本生活,还最终落下个“寝食难安”下场。
这类情况在自学党中确实不少见,究其根本,是因为自学所消耗的个人沉默成本太高了。自学前期消耗精力相当高,个人难以坚持,而且是每隔几个月就要重复这种从零开始的状态。当然,如果付出有回报—[报一门过一门],这还好,熬过两年也不是不行。但问题是,自学就是这么不稳定,大部分情况,整个考期下来总有1 - 2门挂科的。这无疑会加重焦虑,陷入重考困境。要明白,挂科是很打击考证积极性,尤其是在自己已经努力背记考点的前提下。
3. 上班族,平时空余时间不多的
在职人员想要考证,要比其他群体都要难上很多。这类群体多半都是跟班学的,花钱省事。有学员分享过她之前备考心路历程:上班路上学,下班晚上学,周末学。聚餐回家后,再晚也还有坚持学一个小时。这么努力的人,在自学考过专科后,报本科后果断选择报班了。我问她,为什么不自己学呢,你之前都要积累这么多经验了。她说:“太累了……”一边工作一边自考,这种情况是可行的,而且现在还有不少人也是这样做的。如果不嫌累的和拿证慢(3年以上)的话,可以尝试一下。若真想找点拿证,找助学班会更轻松,不至于让备考学习占用你为数不多的空余时间。
4. 时间管理困难的
时间管理困难区别于没规划,而恰恰相反,这部分考生往往是有规划的一类,只是无法落实而已。其实这边不难理解,没有氛围,身边诱惑多,就很容易出现,计划学习一个小时,其中40分钟都是在看剧刷手机。以这样的时间管理,很难在学习上取到正向反馈,也是我们常说的“装装样子”罢了。自学往往需要很强自驱力,不利用时间观念去约束自己,让每个科目章节得以足够的时间去背记知识,根本考不过。像思政课这种需要背记的,需要周期性循环背记,若做不到,很可能学得都没忘得多。这类群体中有一个通病就是拖延,即明日复明日,到最后真正考试了,恐怕也只是看了每科前面一两章节而已。若每周实际学习时间少于10小时,计划完成率持续低于30%,大概率你就是这类人了。
5. 基础差,接触自考不多的
自考虽然是非全日制学历,但想要考取并不容易。自考有省考和统考,每隔几个月就有一个考期,如广东,一年有三次。另外,自考所考科目是按专业分的,不是全部专业都一样的科目,科目有分公共课、专业课和选考课这三类,总共科目会有13 - 18门。一般来说,专业课难度会高些。如果你本身学习基础差,想要凭自己学啃完十几门科目,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难,很难,太难!还有一点,之所以不建议对自考了解不多的人选择自学,是因为极大容易“ 踩坑”,要么自考专业选了快停考的或者难度高的,要么选择的学校毕业要求高的。一步选错,就步步踩雷了。此外,自考政策每年都有大大小小调整,自学党难免会略过自考信息,诸如考位抢占、转专业停考、实践课报考、毕业申请等。这些信息的错过,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考生考期延长、无法毕业、证书使用率下降等情况发生。所以,自考自学并不是报名就行,更需要多方面综合考量。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讲到这。


